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 李楠楠 通讯员 邵玉倩配资炒股配资开户
近年来,烟台高新区第二实验小学秉持“科技引领未来,教育点亮智慧”的核心理念,系统推进科学教育,从“生态构建、课程创新、路径探索、成效转化”四个维度入手,逐步构建起“师资有实力、课程有特色、实践有平台、成果有亮点”的科学教育体系。
夯实基础建设
构建“智星”科学生态
学校围绕“师资、硬件、课程”三大要素,打造全方位、浸润式的“智星”科学生态,为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。
强化师资队伍,打造科学教育主力。学校组建了15人的专兼职科学教师团队,其中研究生学历5人,涵盖科学教育、信息技术、工程实践等专业背景。同时聘请8名校外科普专家,设立专职科技辅导员1名,形成“校内骨干+校外智库”协同教学机制。实施“青蓝结对”“以赛促教”等机制,近三年科学教研组获区级优质课3次、市级4次,多名教师获评市、省及国家级“优秀指导教师”,教师专业能力持续提升。
完善硬件设施,拓展实践空间。学校投入专项资金,建成科学器材室2间、科学实验室2间,增设创客教室、超级工匠实验室、信息技术教室各1间,配备3D打印、机器人、木工工具等设备。设置科学文化墙与成果展示区,营造“处处见科学、时时可探究”的校园环境。
丰富课程资源,支撑个性发展。在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,开发“科技+实践+探究”特色课程群,涵盖机器人、编程、3D打印、海陆空模型、木工制作、模拟飞行等内容,并将其融入社团活动与课后服务,满足学生多样化成长需求。
推进课程创新
构建“智彩”课程体系
学校围绕“全学段覆盖、多维度渗透、个性化发展”目标,构建由七类课程组成的“智彩科学”课程体系,提升科学教育的系统性与吸引力。
校馆合作项目课。与烟台市植物园、山东核电科技馆等单位合作,开发“植物多样性研究”“神奇的核电”等项目课程,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开展实地探究,实现“在实践中悟科学”。
个性探究深度课。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,开设星瀚科学社、探索发现等深度课程,引导学生围绕“校园植物浇水优化”“垃圾分类效率提升”等现实问题开展小组探究,培养科学思维与协作能力。
三级社团拓展课。构建“社团课—延时特色课—专业校队”三级课程群,实现全员参与与分层提升,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科学学习中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。
此外,通过“请进来、走出去、场景化、竞赛式”四类拓展活动,将科学教育延伸至课堂之外,融入学生生活全过程。
创新实施路径
推行“智趣”教学模式
学校探索“创新模式+跨学科融合+多元评价”的“智趣”教学路径,推动科学教育落到实处、取得实效。
创新教学模式。推行“1+X”项目化教学,以学科核心知识为“1”,以跨学科项目为“X”,增强学习的关联性与趣味性。实施“双线融合”教学,线上利用虚拟实验室等资源开展探究,线下结合实验操作与实地考察,形成“线上+线下”闭环学习。
推进跨学科融合。构建“科学+”融合路径,形成“科学+劳动”——依托校内外劳动基地,在种植过程中学习植物生长与土壤改良;“科学+阅读”——设置科学阅读区,举办科学家故事分享、科普征文等活动;“科学+数学/艺术/社会/人工智能”——通过绘图、科幻创作、实地考察、编程等项目,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能力。
实施多元评价。建立“过程+成果、知识+能力”综合评价体系,通过实验操作评分、探究报告评语、活动参与记录等方式,全面反映学生科学素养,激励学生主动探索、勇于实践。
凸显建设成效
扩大教育品牌影响
经过系统推进,学校连续多年在市级、国家级科技类比赛中荣获“优秀组织奖”,成为区域内有影响力的科学教育特色校。教师团队在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上不断突破,多人次获区、市级科学优质课奖项,形成“以教促研、以研促教”的良好氛围。学校科学教育获家长与社会广泛关注,家长通过“故事爸妈进课堂”“科技假日小队”等形式积极参与,构建了“学校主导、家庭参与、社会支持”的协同育人机制。学生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显著提升,在多项科技竞赛中表现优异。
未来,学校将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,深化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,推进“科学+STEAM”“科学+劳动”等融合路径,完善科学教育评价机制,努力打造弘扬科学精神、培育创新人才的前沿阵地,让科学特色成为学校发展的亮丽名片。
新闻线索报料通道:应用市场下载“齐鲁壹点”APP,或搜索微信小程序“齐鲁壹点”配资炒股配资开户,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!
牛途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